思政课“活”起来 育人链串起来
——贵阳十八中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路径
“生命可以永恒吗?”在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初一(9)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黄芳老师以《百鸟图》《向日葵》《蒙娜丽莎》等传世名画为引,带领学生开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辨之旅。她从生物课本里的生命孕育,到数学数轴上的时间刻度;从文学经典的生命感悟,再到历史长河的精神传承,让抽象命题变得可感可触、入脑入心。
这堂名为《生命可以永恒吗?》的跨学科思政课,既是黄芳老师的教学创新,更是贵阳市十八中思政课改革的生动缩影。作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该校正以系统思维打破学科学段壁垒,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点燃理想、塑造品格的生命课堂。
理念为魂 “融”出来的育人新格局
“成就更好的自己”——校园里这句朴素而深刻的办学理念,不仅指引着学生成长方向,更锚定思政教育的价值坐标。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一体化建设关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学校党委书记吴红介绍,围绕“四自育人,育人自育”框架,学校为不同学段量身定制德育主题:七年级扎根“自律、自信”,八年级锤炼“自信、自立”,九年级升华“自立、自强”,形成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
“科甲艺秀”的办学特色,学校将文化浸润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并建立大思政评价体系,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道德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等评选,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被看见。荣誉墙上,第三届全国“美德少年”“全国最美中学生”、全国游泳冠军、世界记忆大师……一个个优秀学子的成长轨迹,正是思政育人成效最有力的见证。
“在文化的滋养中,孩子们树立起‘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担当。”吴红说,这是教育的初心。
课堂革新 “活”起来的思政生命力
在十八中,思政教育早已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成为贯穿教学全程的“精神主线”。
“我们的目标是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实起来、连起来。”校长卢玟燕道出改革核心。信息技术融合,让课堂先“新”起来。讲授法治内容时,姚馨老师引入南明区普法卡通大使“明明”的AI形象,学生可随时与其互动咨询法律问题、模拟案例。“表面是学知识,实则是培思维。”姚馨说,如今学生遇事会主动“找法”,懂程序、明边界,这正是高中《政治与法治》需要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基础。
贴近生活,让课堂再“近”起来。9月28日通车当天,花江峡谷大桥这座“世界第一高桥”就成了姚馨的教学素材:“钢索里藏着贵州的创新力,更藏着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讲民族精神,用“九三阅兵”激发家国情怀;谈创新驱动,以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豪感;说生活变迁,则用老城新城对比图、路边音乐会、贵阳旅游热作“教材”。
“这些内容就在我们身边,感觉道法课讨论的就是我家的事。”一名初三学生感慨。另一名同学补充:“当老师用课本知识分析家乡巨变,我们参与感特别强。”
社会热点则让课堂“活”起来。面对“网络暴力”“躺平与内卷”等话题,老师不搞“一言堂”,而是组织辩论,在理性引导中提升学生信息提取与多角度思考能力。“这其实是高中‘议题式教学’的前置训练。”姚馨说。
卢玟燕认为,初中阶段要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跨越,为高中阶段的“理论建构和价值认同”搭好桥。“我们的孩子已经能从容表达、条理论证,走在了成长前列。”
体系破界 串起来的育人链
“思政不是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的‘独角戏’,而是全体老师的‘大合唱’。”这一理念在十八中深入人心。打破学科壁垒,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语文课上,《纪念白求恩》不仅是文本解读,更是理想信念教育。初一(4)班班主任何树琴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感悟共产主义精神,让爱党爱国之情在学习中生根。
团课也成为重要阵地。十八中将“个人发展与集体利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为团员绘制清晰的成长路径。课堂也跳出了教室围墙,九年级学生走进黔灵公园烈士陵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在庄严宣誓中坚定初心;会议室、录播室、模拟政协专用教室,处处皆是思政课堂。
跨学段交流打破视野局限。10月9日,“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后,江丽娟老师深有感触:“和小学、高中老师交流后,我更清楚各学段的教学重点,育人目标更明确。”
“一花独放不是春。”副校长梁霞介绍,在对威宁迤那二中为期五年的帮扶中,十八中输出经验,助力威宁迤那二中建章立制,建立思政名师工作室,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展望未来,吴红表示,学校将推动思政教育从“内容衔接”迈向“育人贯通”,联合开展跨学段研学,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案、课件、评价标准互联互通,真正织密跨学段学科的“思政育人链”。
从单一的“思政课程”到整体的“课程思政”,从“校内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贵阳十八中正以系统思维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让育人种子在时代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贵璇)
一审:赵来睿
二审:花维竺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