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医药香邂逅红色热土,当民族美食摆进学生食堂,当沉浸式课堂搬进博物馆……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写进立德树人的每一页,融入青春血脉。
??近年来,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深化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将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红色基因、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拧成“四股绳”,牵引各族学子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成长,努力培养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民族医药的传承者、健康中国的建设者。
??创新教育形式: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触可感”
??课堂“活”起来,沉浸式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触手可及。
??学校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从“抽象概念”向“生动实践”转化。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为核心,讲清楚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邀请民族研究领域专家、民族工作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与文化沙龙;组织学生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通过现场教学、互动体验、主题展陈等方式,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一体。
??打造民族之家、民族餐厅等实体平台,开展民族美食烹饪比赛、民族团结主题书展、中华传统文化交流沙龙等活动,将民族团结融入校园日常生活,每年吸引近万名学生参与,推动各族学生在共同学习与生活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现思想共融、文化交融、情感互融。
??赓续红色血脉:
??以革命精神凝聚团结力量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扎根遵义革命老区,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活教材”,让民族团结教育在红色血脉中生根发芽。
??学校与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伟大转折剧场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度合作,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联合培养“红色宣讲员”、共建“红色思政大课堂”,实现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原创舞台剧《仡乡深处杏林红》讲述民族村落的红色卫生故事,成为学校“溪燕文化艺术之夜”的精品力作。原创视频《传承·突破》入围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遴选展览名单,并在央视网展播。
??此外,学校还获批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授牌,获批贵州省高校红色文化弘扬基地项目建设,累计接待研学师生万余人次,成为老区红色研学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地标。
??深耕文化传承:
??在交融互鉴中坚定自信
??当非遗技艺邂逅杏林岐黄,当仡佬傩戏碰撞青春舞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黔北校园悄然发生。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把民族瑰宝转化为育人资源,让“文化自信”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可触、可感、可带走的成长记忆。
??学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与遵义非遗文创工坊、非遗传承工作室等合作,开设掐丝珐琅、蓝染、蜡染、竹编、剪纸等非遗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学生“沉浸式”体验从图案设计到成品产出的全过程,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跃升。
??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学校将道真仡佬族原生态的傩戏元素与现代舞艺术融合,编创《傩舞天地》,荣获遵义市职业教育活动周一等奖。
??学校建有中医文化馆、中药标本馆,系统展示各民族医药典籍与诊疗器具,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嘉年华,组织投壶、蹴鞠、猜中药、中药香囊制作等互动活动,让民族医药文化“可观可感”。
??此外,学校根据艾灸、中药、拔罐、针刺等中医特色疗法设计“杏林五宝”中医药文化文创产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
??依托“知行贵州”项目,学校设计“中医药+城市文化”夏季研学,帮助国际青年感知中华文化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医精诚”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等文化育人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学校“文化育人”再添金字招牌。
??如今的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针一线、一草一木皆成“大思政课”的鲜活教材;明天的杏林学子,也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走向五湖四海。
??拓展实践路径:
??在服务中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优势,以“龙思泉志愿服务队”为先锋,组织师生深入习水县、正安县、道真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形成“义诊+调研+文化联谊”三位一体长效机制,助力健康帮扶与乡村振兴。
??一场场实践活动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增进了对民族地区的了解,在服务中深化了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
??龙思泉志愿服务队还开展“本草新旅”课后服务实践活动,活动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助力文化传承与社区教育发展,《本草新旅——大手拉小手 共画同心圆》获批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此外,龙思泉志愿服务队创作的原创红色舞台剧《如愿》在国家卫健委主办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走进贵州遵义现场交流活动及“名医走基层——志愿服务行”活动中受邀进行现场展演,并收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表扬信。龙思泉志愿服务队“石榴籽一家亲”实践队荣获省级优秀团队。
??一次下乡,带去的是诊疗与知识;长期扎根,收获的是信任与认同。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持续放大“龙思泉”辐射效应,让志愿服务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构建长效机制:
??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常态长效
??从“开学第一课”到“毕业最后一讲”,从线下课堂到云端社区,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制度、融入生活、落到细节。
??学校党委统揽,建成“党政齐抓、部门联动、师生共创”的“大思政”共同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育人各环节,形成教育教学、网络文化、社会实践“三线并进”长效机制。
??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开展民族地区家访等工作,精准把握学生成长需求,实施个性化帮扶,每年有近2000名少数民族优秀学子获得助学金,他们在关怀中成长、在激励中前行。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学校打造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融合环境,形成从课堂到生活、从线下到线上的全覆盖育人体系,使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可持续推进。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屡创佳绩,原创作品《红土地上的仡佬之歌》荣获省级一等奖;《贵州日报》以“以五个坚持凝聚民族团结力量”专题报道学校相关工作,“五坚持五认同推进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案例荣获贵州省教育系统统战工作案例二等奖。
??制度作弦,行动为歌。学校将持续拉紧长效机制的“和弦”,弹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奏曲”,让每一颗“石榴籽”都晶莹剔透、紧紧相拥,共同奔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从“红色遵义”到“团结校园”,一场以医药为媒、以红色为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育人实践,正在黔北大地书写新的篇章。
??一审:车奕宇
??二审:汤馥铭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