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乡村教师 顾亚:
作为贵州六盘水海嘎小学的一名教师,中国文明乡风大会行程于我而言不仅是一场文明盛宴,更是一次为乡土教育寻找养分的修行。
走进“村BA”现场,那无需刻意组织的欢呼、自发维护的秩序,让我真切触摸到群众体育中蕴含的团结与活力。这让我想起海嘎小学的孩子们在操场奔跑的模样——乡村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这样充满生命力的土壤。未来我想试着把“村BA”的拼搏精神融入体育教学,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会坚持,在团队活动中懂得协作,让操场成为他们凝聚勇气的小赛场。
各省代表分享的文明乡风建设成果,如同一面面镜子,照见了乡村发展的多元可能。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更让我看到文化艺术对人心的滋养力量。
“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的经验分享,彻底打开了我的教育思路。让老手艺“活”在当下、让老传统融入现代生活的案例,使我明白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要找到与时代的连接点。
这场大会让我更加坚定:乡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文明乡风的传播者、乡土文化的守护者。未来我会带着大会的收获,把文明的力量、文化的温度融入日常教学,让孩子们在成长中既看得见远方,也守得住乡愁。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村委会主任 岑江龙:
说起对篮球的热爱,得回顾到四十多年前,那时候村里只有一块坑洼泥地,大家用木头立桩、铁丝弯圈、破渔网做篮筐,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原生态”球场,农闲或逢年过节,这块泥地边上挤满了人,男人刚从地里回来,裤腿卷着泥巴就冲上场,女人们拿着针线活坐在田埂上边看边聊天,老人小孩也都来了,那叫一个热闹,球员在泥地里跑起来,汗水混着泥,个个都是大花脸,要是赶上下雨,那简直就是泥潭大战,摔一跤爬起来,满身是泥照样抢球,场边的笑声、欢呼声比雨声还大。那时候,篮球就像我们苦日子里的一颗糖,甜到了心坎里。可后来,村子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热闹的泥地球场一下子冷清了,没了球赛,村里矛盾却多了,比排场,比彩礼,垃圾随地扔,邻里为点小事争吵,每次路过那块空荡荡的泥地,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块曾经凝聚全村人的地方,难道就这样荒废了吗?
转机出现在2021年夏天,一次“院坝协商会”上,几位老人唠叨,台盘村祖祖辈辈都热爱打篮球,要是能把球场修好,再办场球赛,年轻人说不定都愿意回来了。这话一下子点燃了大家(的热情),有村民当场要捐钱,做建材生意的老板说要捐沙子水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微信转账,留言说为家乡出份力,那场面,我现在想起来都眼眶发热。接下来,我们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年轻人出力,老人送水,妇女支锅做饭,手都磨出了泡,汗水湿透了衣背,但没人喊累,两个月,就两个月,泥地变水泥地,破渔网换标准篮筐,当年“六月六”球赛重启,周边村寨都来了,球场被围得水泄不通,久违的欢呼声,又回来了。
谁也没想到,2022年7月,这场我们自己办的球赛,竟然火遍了全国,一段短视频被传到网上,画面里,球员在场上拼搏,中场休息时,苗族女孩跳起《锦鸡舞》,老人唱着山歌,赢球的奖品是一头本地黄牛,就是这份浓浓的“乡土味”一下子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心,“村BA”这个名字,一夜之间就火了。
“村BA”这把火彻底点燃了台盘村,村子就像按下了加速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口通上了高速,公路连上了高铁,村内空地建起了免费停车场,村庄容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人回来了,心聚拢了,以前冷清的村子,现在天天有游客,仿佛一夜之间,有15家农家乐,12家餐饮店开张,45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主动回了村,比如小王,原来在浙江电子厂打工,看到村里火了,果断回来开了家手作店,教游客苗绣,她现在的收入比在外面还高,还能天天陪着父母,心里特别的踏实。
以前村里酒席多,赌局多,现在大家只要一有空就往球场里跑,真是,多个球场,少个酒场,多场球赛,少场赌局。
从1936泥地球场,到今天的全国标杆,“村BA”对我们来说,早就不只是一场球赛了,它是连心桥,是传承文化的窗,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热爱和干劲,跟着党的好政策,把“村BA”越办越好,把台盘村建设得越来越美,让乡亲们的日子像“村BA”的赛场一样,越来越红火。(贵州文明网综合)
一审:赵来睿
二审:花维竺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