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滋养美好
——黔西南州文化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8月1日,黔西南州文化馆“每月一歌·每月一舞”文艺培训班结业汇报,100余名学员登台展演,用歌舞诠释“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成果。如今,当地越来越多市民找到走进文化馆、爱上文化馆的理由。
自2012年开馆以来,黔西南州文化馆便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根、艺术展演为魂、公共惠民服务为本,全力打造“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
拓展受众群体,让更多人群“向美而行”。作为集排练培训、演出展览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黔西南州文化馆将非遗、民俗与现代艺术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体验空间;持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每月一歌·每月一舞·每季一器”等培训服务品牌,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惠及更多群众。
不仅是孩子、老人、大学生、都市白领走进文化馆,一大批特殊人群也通过舞蹈、器乐、合唱等公益培训成为艺术的传播者。
刘朝先等残疾人用布依八音表达“新声”,期待被更多人看见和认可;脊髓损伤患者韦臣福和王忠秀身穿民族服装在轮椅上舞出《布依山乡花正繁》,荣获省残疾人轮椅舞推广活动冠军。
搭建平台,玩转“文化味儿”。近年来,黔西南州文化馆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民族文化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将布依八音、彝族阿妹戚托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教学;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积极构建以校馆为主导、各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合作共赢平台,让更多市民走得进场馆、看得见艺术、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2025年毕业季,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展、美育共融行动先后走进黔西南州文化馆,将万峰林的风、马岭河的水、布依族的纹样转化为艺术作品面向大众;“我眼中的黔西南”绘画大赛作品展等陆续举办,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家乡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文化。
满足需求,让群众生活“美起来”。多年来,黔西南州文化馆在城乡“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不断上新的可口“文化菜式”,吸引着更多人近悦远来。
在中华八音堂,万峰林村民们组建的八音表演队加入“百人交响乐”,将黔西南州八音坐唱比赛推向高潮;“加油之声”八音坐唱大赛上,黔滇桂三省区12支代表队伍亮相兴义大佛坊,台上台下,笑声和掌声久久不散。
这些精彩表现的背后是,黔西南州文化馆在万峰林街道双生村和乐立村、贞丰县必克村设立“农民艺校”,将每年超百场培训活动送到村民家门口,培育一大批村民成为新型文化志愿者,用画笔记录乡愁,用音符串起乡村记忆,用舞蹈引领文明风尚……黔西南州文化馆馆长王民杰表示,将继续开展文化服务,让城乡因文化的滋养更有温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