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小不点” 激活“大文明”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宇虹社区探索文明家庭建设新路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文明家庭的培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家事”,而是关乎社区温度、城市文明的“大事”。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宇虹社区,4478名居民曾面临邻里隔阂、活动参与度低的困境,而“未成年人占比27%”的特点,却成了破局的关键。社区锚定“小不点”需求,以“豌豆家儿童之家”为阵地,用家风小剧场、儿童议事会播撒文明种子,靠亲子托管、趣味活动拉紧家庭纽带,让孩子从“受益者”变成“参与者”,带动家庭从“旁观者”转为“共建者”——从协调安装校门口红绿灯,到“亲子清洁日”守护社区环境,再到230人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幼有善育、家有和美、邻有互助”的图景正在这里生动铺展。
这份探索既藏着“以小见大”的治理智慧,也直面信息核验、专业服务等现实挑战,更给出了“隐私友好型核验”“志愿者精准赋能”的破题思路。或许,这正是家庭文明建设最该有的模样:不只靠口号引领,更凭贴心服务打动人心;不只追求表面成效,更以专业力量筑牢根基。
宇虹社区作为城镇化新型社区,常住居民4478人,家庭小型化、群体流动化特征明显,初建时邻里隔阂深、群众活动参与度低。聚焦“未成年人占比27%”的突出特点,社区以服务“小不点”为破题关键,串联家庭、激活社区,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文明社区建设深度融合,绘就“幼有善育、家有和美、邻有互助”的生动画卷。
以价值观培育为起点,种下文明“种子”
依托“豌豆家儿童之家”阵地,开展“家风小剧场”“家风帆布袋彩绘”活动,孩子们通过演绎美德故事、彩绘家风关键词,让传统美德可感可触,无形家风融入家庭生活。创新成立“儿童议事会”,赋予孩子“小主人”角色。当孩子提出校门口斑马线安全隐患后,社区迅速协调安装红绿灯,既守护安全,更在实践中传递“责任”“担当”价值观。如今,“家风云课堂”参与率超80%,“家风展示角”成楼道风景,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孩子带动下凝聚起“向上、向善、向美”共识。
宇虹社区亲子活动。贵阳市观山湖区宇虹社区供图
以亲子服务为纽带,升温家庭“情感”
聚焦双职工家庭“陪伴少”痛点,社区腾出500平方米核心区域打造“豌豆家儿童之家”,以“公益+普惠”模式提供课后托管与技能培养。社区住户自发组建“爱心大家庭”志愿者队伍,常态化举办“亲子读书会”“趣味运动会”,“爱心妈妈”定期组织“亲子烘焙”“自然探索”,为忙碌家庭创造专属时光。曾“忙得顾不上家”的家长主动成为志愿者,感慨“看着儿子分点心时的笑脸,才懂陪伴的温暖”。社区亲子活动参与率从不足10%跃升至70%,家庭情感纽带显著增强。
以习惯养成为抓手,固化文明“准则”
孩子们在“豌豆家”用“小红花”评价托管服务,体验“被认可”的同时将“守规则、重参与”意识带回家,引导家庭共建规则。针对孩子发现的社区环境问题,组织“亲子清洁日”“器材维护小卫士”活动,家长孩子共同劳动,培养爱护公物习惯。社区食堂“感恩墙”上孩子的留言,带动家长践行“光盘行动”,“节约粮食”从口号变为日常。如今,社区不文明行为基本消失,“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家庭行为准则。
以责任共担为目标,拓展家庭“维度”
“儿童议事会”成功点燃家长参与社区的热情,社区微信群由“沉默”变“热闹”,家长主动献策;“梧桐树青年之家”等组织孵化,家长在服务中相识。社区少工委推动“儿童楼栋长”机制落地,孩子带动家庭参与楼栋治理;“好爸爸”“好妈妈”“好孩子”评选激发争先意识。社区志愿者队伍从12人壮大至230人,累计活动超500场次,服务居民3万余人次。邻里从“陌生人”变“一家人”,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红领巾中队”“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家庭文明的“小细胞”汇聚成社区治理的“大能量”。
回望过去的五年,从邻里隔阂到“豌豆家”的欢声笑语,宇虹社区以服务“小不点”牵起万千家庭的手,以培育好家风筑牢文明社区的根。

居民参加社区活动。贵阳市观山湖区宇虹社区供图
为进一步提升文明家庭创建成效,宇虹社区将探索“隐私友好型”核验机制:协调民政、教育、司法等部门,在严守隐私底线的前提下,建立家庭基础信息共享清单,实现无犯罪证明、重大失信记录等必要信息的便捷查询,减少敏感信息重复采集;同时,推动志愿者“精准赋能”:争取市、区层面统筹资源,联动高校、医院、律所开展定制化培训,培育“社区家庭顾问”骨干,建立“专业资源库”,对接心理咨询师、社工为复杂个案提供“志愿+专业”双支撑,以专业之力让文明家庭创建既见温度更显深度。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